各位師兄師姐們,請容我來分享最近親身遇到的經歷與各位分享。
小女自國小畢業就莫名以醫學院為目標,讀書自律之外,課外活動還因服務醫院的舉薦獲得鹿特丹市長的接見表揚。
原以為一切就緒明年可以申請醫學院的當下,卻在各間大學醫學院的說明會中得知,從下一學年度開始,醫學院的入學機會將改為 "抽籤"。
沒錯,"抽籤"...... 無論你多少理想與熱忱要救世濟俗、頭腦成績多棒、體育美術活動才藝多厲害、領導能力多強(本就是歐洲人最不注重的),全都不是決定你是否能成為醫者的關鍵。因此女兒班上從只有三個人認真準備醫學院,而90%過去五年來只求5.5 分過關的同學紛紛立志要報名醫學員參加抽籤..... 🤣
於是我跟我荷蘭中醫班的同學聊到,或許可以改讓我女兒改讀中醫(需高中畢業),但是老師聽到阻止說,他們原本有機會可以在大學開課教授中醫。除了師資短缺的問題外,最重要的考量在於不希望"太年輕的學子"太早進入中醫。因為他們希望來學中醫的人士是有經歷過生活體驗(磨難)的,真正懂得是為為何而學醫,為何而想治病的。
不知道師兄師姐們是怎麼想的呢? 什麼才是足以篩選一個人(學生)足以能夠成為好醫生的條件與標準?
抽籤的話,最後可以讀醫學院的人是不是比以前多啊?
如果是這樣,可能政府覺得醫療人力不足,或是校方想讓更多的學生讀醫,所以就不用考試了,有興趣就可以讀
@drchang 數量不變喔,且名額有限。 有幾種說法,這個社會不覺得成績就是一切。 還有成績評比並不一定公平,成績好的通常家長高教育程度高、經濟狀況好等等,這種條件下堆積出來的成績用來作為挑選基本就是不公平的。 還有不同城市不同中學提供的教育品質以及評分標準也有落差,造成成績的好壞。 最重要的是,荷蘭人不是只有想到,還立馬行動改變制度。
的確, 這幾年醫院裡的專業人員,白人與外族比例漸漸失衡,或許公平抽籤也是平均個種族長期平衡的發展吧。
@elianewu 這樣我會覺得有點可惜,妳女兒準備了這麼久,但是最後跟他一起公平競爭的人,卻可能毫無準備,大家全憑運氣決定是否能進醫學系。
但是,人生就是這樣,計畫常常趕不上變化,就只能先順應天意了,但之前的努力一定不會白費的。
你說"或許公平抽籤也是平均個種族長期平衡的發展吧",可能荷蘭政府真的有他的想法吧,想讓更多經濟不好的學生可以進入醫學窄門。